近期,甬舟一体化建设取得多项进展——
在交通领域,随着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甬舟号”掘进里程突破2470米,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宁波侧掘进过半;在科创领域,国家级海洋试验平台——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舟山)象山片区即将投入运营。
置于《宁波都市圈发展规划》全局视野来看,甬舟一体化已经有了清晰的施工图——两座城市都是“主角”,在共建中锚定方位、合理分工、发挥所长。
自2019年“宁波舟山一体化”被写入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以来,两地按照“边谋划、边推进”的思路,全面深化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等多领域合作,携手高水平共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讲好海洋故事,甬舟正加快以一体之姿挺进新蓝海。
■ 应磊
联动打造大枢纽
据最新发布的《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5)》显示,在全球国际航运中心城市排名中,宁波舟山成功上升一位,历史性跻身全球第七位,实现“五年四级跳”。
今年1月24日,“嘉华宁波”号货轮从宁波舟山港启航,执行“中欧快航”首航任务,历经25天航行后顺利靠泊德国威廉港。该轮所载的中国制造新能源电池等货物,不仅通过该航线大幅节省运输时间,还可经陆路和铁路网络快速分拨至匈牙利、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和地区。
以密集的海运航线为经纬,宁波舟山港成功串联起全球贸易动脉。最近,宁波舟山港六横港区佛渡作业区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开工。该项目是自《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2035年)》获批后,我省开工建设的首个百亿级港口工程,总投资约211亿元,规划利用岸线2850米,共建设7个20万吨级及以下集装箱泊位。
“这是我省交通强省建设中的一项重大工程,是又一个‘千万标箱’级集装箱港区,能和梅山港区一起形成宁波舟山港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集装箱泊位群,从而进一步提升集装箱通过能力。”浙江海港佛渡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在国家层面,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宁波—舟山以“一体化”形态被列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明确了两地协同共建国家战略物流节点的定位。
根据规划,两地将继续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位于六横港区佛渡作业区的第三个千万级集装箱泊位群正在积极推进。项目全部建成后,将为宁波舟山港新增950米深水岸线,进一步巩固其全球港口网络中的关键地位。
两地在资源整合、规模效应和集聚发展方面深化协作,不仅显著降低了社会物流成本,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注入新动能。
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战略支点,宁波和舟山正在构建起面向全球、辐射内陆的双循环大通道。专家指出,两地完善集疏运体系,深化包括公路在内的多式联运改革,加快宁波舟山港铁路支线、内河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与长三角铁路物流基地、内河港口的衔接,提升物流网络效率。
从省域一体的角度而言,两地协同共建国家战略物流节点,将推动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以宁波舟山港、义乌陆港为核心,通过海铁联运、公铁联运等多式联运方式,将内陆地区与沿海港口紧密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内畅外联、便捷高效的物流大通道。
携手攻关海洋科创
在甬舟一体化进程中,海洋科创正成为两地布局海洋核心功能、迈向“深蓝”的关键力量。
这一协同发展态势,在象山檀头山岛上体现——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舟山)象山片区的建设正加快推进:陆域场区内,综合用房与室内试验区临海矗立,主体结构已经完工,内外装饰施工正在进行;海水试验场中桩基林立,基座部分即将完成,海上平台已初具雏形。
此前,在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舟山)象山片区推介会上传来消息,该片区一期项目即将建成并投入运营。作为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片区致力于为海洋领域关键创新成果提供适宜的海洋测试环境,缓解涉海企业常面临的“中试缺场景”困境,打通从海洋科研到技术转化,直至产业化的关键一环。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舟山)是集技术研发、测试试验、成果转化、产品孵化、检验检测于一体的海洋公共服务平台。按照“一场两片”(即舟山、宁波象山片区)进行布局建设,两个片区在功能上互补,在创新上协同,在资源上共享,在平台上联动,共同构建形成“浅海—深海”“能源—感知—材料—装备”的全维度试验体系。
目前,试验场已受到众多企业的广泛关注。“试验场为我们提供了真实场景下的应用论证环境,我们不仅开展样品论证合作,还将联合申报项目,共同推进科研攻关。”浙江钰烯腐蚀控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欧曙辉说。
在宁波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看来,在当前甬舟共同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背景下,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舟山)作为区域科技协同的关键载体,将进一步增强长三角海洋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不止联动打造海洋试验场,甬舟协同创新产业体系构建,让“一体化”更有成色。
去年,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舟山)岱山新材料研究和试验基地建成,首批落地先进新材料中试项目7个;今年,借助甬舟人才一体化发展飞地平台,岱山县围绕石化新材料、船舶与海洋工程等重点产业方向,为5家县内重点企业精准选聘“科技副总”。
合力建设产业集群
汽车驶过舟山鱼山大桥,鱼山岛绿色石化基地便映入眼帘——纵横交错的管道将储罐、高塔与锅炉紧密相连,形成一幅现代化工产业图景。如今,该基地已从上游炼化不断向中下游产业链延伸,持续引进链主型企业和重大项目,目前已形成每年4000万吨炼油、1180万吨芳烃和420万吨乙烯的生产能力。
强港需有厚实的临港产业作为支撑。纵观全球典型港口城市,如以商贸物流著称的纽约、专注临港航运服务的新加坡,以及发展临港工业的横滨,无一不是依托区域优势与腹地产业结构,走出一条港产协同的发展路径。
根据《宁波市舟山市打造海洋中心城市共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坚持产业互补,合力打造高质量临港产业大集群。《宁波都市圈发展规划》对甬舟两地合力发展临港产业大集群作出具体部署:合力打造从石油炼制到基础化工材料、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做强做大宁波舟山世界级绿色石化基地,提升发展高性能纤维等先进高分子材料。
在众多临港产业中,石化是甬舟两地联动最紧密、互补性最强的领域。宁波作为国家七大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与舟山优势互补——后者凭借江海联运枢纽地位和浙江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油气储运基地。具体而言,宁波可借助舟山的油气资源进行精深加工,而舟山则可依托宁波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延伸产业链条。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所首席专家秦诗立指出:“宁波与舟山在石化产业中呈现明显的上下游分工特征,协作配套空间广阔。在宁波都市圈中,两地一体化基础最好,可在临港产业、海洋经济等多方面形成强聚合效应。”
当前,甬舟正共同推进世界一流万亿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建设,开展油品全产业链开放合作。未来,两地还将深化石化产业联动,推动镇海、北仑、鱼山、金塘等主要片区协同发展,强化原料互供、链条互补,共同提升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
从交通互联到科创协同,从港口联动到产业融合,甬舟一体化正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两地在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布局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不仅促进了资源要素的高效流动,更形成了“1+1>2”的协同效应,一体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格局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