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科技创新 深化产学研融合链 桐乡推动人才链创新链赋能产业

深化产学研融合链 桐乡推动人才链创新链赋能产业

  在全省工业城市发展版图上,嘉兴桐乡特色鲜明,这里诞生了桐昆、巨石、新凤鸣、华友等一批世界级领军企业,工业底蕴深厚、产业链发达。不同于一些城市高层次人才多在高校,桐乡…

  在全省工业城市发展版图上,嘉兴桐乡特色鲜明,这里诞生了桐昆、巨石、新凤鸣、华友等一批世界级领军企业,工业底蕴深厚、产业链发达。不同于一些城市高层次人才多在高校,桐乡的高层次人才很多来自企业、扎根产业,基于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渴求也尤为迫切。

  如何精准解渴?桐乡坚持以产学研融合为重点,从深化高层次人才“校(院)企双聘”制度改革切入,全面推进人才“企业认定、政府认账”工作,推动研究生、高校(院所)导师、企业导师、高校(院所)、企业、党委政府“六方联动”,选送高校(院所)导师、研究生进企业技术攻关解决难点堵点,遴选企业导师指导研究生项目开展,并集中党委、政府资源赋能支持,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根据最近发布的《2024浙江科技人才发展指数》,桐乡科技人才发展指数跻身全省第一梯队,其中科技人才效能指数排名前10,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超23万,省级以上人才近百人。

  人才有序流动共享

  推动科研成果赋能产业链

  每周五一早,“科技副总”杨超都会驾车一个多小时到浙江鑫可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和企业负责人交流产品研发进展、解决新遇到的技术难题等,这成了他一年多来的工作常态。

  浙江鑫可传动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新能源汽车变速器制造的标杆企业,嘉兴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器人工程学院)副教授杨超博士担任该企业的“科技副总”。针对新能源摩托车动力系统效率瓶颈,杨超博士创新提出“多能源协同控制算法”,将电机—电控—电池系统综合效率提升至92%,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主导研发的UTV全地形车四轮分布电机,通过扭矩矢量分配技术,实现复杂路况下牵引力提升40%。

  “有了‘科技副总’加持,我们的产品不仅通过认证,还实现驱动总成800台/套量产目标,创收5000万元以上。”鑫可传动公司负责人说,在杨超博士的推动下,今年5月,公司还与嘉兴大学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和“一园一博”服务工作站(即一个博士团队服务一个科创园区),形成长期的校企联合研发合作。

  “科技副总”是高层次人才校(院)企双聘流动共享的模式之一,通过政府立项的形式,从高校、科研院所等选聘高层次科技人才,到企业担任总工程师、副总经理等技术职务,为企业解决高端人才招引难、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政府出政策、企业出需求、学校出知识,让服务更精准。”桐乡市委组织部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说。今年以来,桐乡深入推进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2名国家级人才入围全省“双聘”典型案例,4名科研人员入围省级“科技副总”。

  “柔性引才”推动发展向“新”而行。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桐乡积极探索“全时人才”认定机制,推动乌镇实验室纳入嘉兴试点单位。同时,上海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洲泉中试基地落户桐乡,睿兆芯公司与上海交大集成电路学院共建创新联合实验室,新凤鸣集团与东华大学成立生态环保新材料联合实验室等,一大批校企合作平台的加速涌现,打造了校企人才流动新模式。

  人才的流动,也加速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流向产业链。嘉兴大学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教授颜志勇在纤维新材料研发上深耕20多年,今年他与聚酯产业龙头企业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还带了2名研究生,深入生产一线研发新产品。颜志勇团队最新的研发成果——抗菌发热纳米浆液,正适用于聚酯熔体直接纺丝生产线,有望转化成企业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政企校协同育人

  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衔接

  一边是企业旺盛的人才需求,一边是人才需要施展拳脚,如何精准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衔接?新一轮人才布局中,桐乡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全链条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集聚人才链,推动人才引育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

  通过校企人才共育,提升了产业链的竞争力。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培养工程硕士,配备企业、高校“双导师”,通过入企开展项目科研、工程实践,打造“订单式”协同培养新模式;墨卓生物科技(浙江)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结合学生毕业课题方向,指导学生开展技术攻关,推动企业和学生双向奔赴,今年达成入职意愿3人;京马电机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杨家强教授团队合作,联合共建创新平台、共育人才,不仅推动浙江大学140余个本科生来企业开展暑期实践,还为京马公司累计培养中高级人才15人以上;浙江恒创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与浙江理工大学合作,精心打造“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产业融合共建”的合作模式,双方共培养了38名高技术水平人才。

  企业是离人才最近的用人主体,人才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通过把人才评价的权力下放至企业,突破学历、年龄、资历等方面限制,让更多有创新价值、有实操能力、有产业贡献的人才脱颖而出。桐乡全面推进“企业认定、政府认账”机制,推动巨石、桐昆等19家企业入选嘉兴第一批人才分层分类授权自主认定企业,授权自主认定名额181个,自主认定人才超100人。

  此外,桐乡进一步完善全市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平台奖补,降低创业项目自主认定门槛,全域推广创业项目镇街自主评价经验,推动人才资金更加精准聚焦、评价机制更加多元有效。实施产业人才计划,授权重点用人单位自评所需人才,首批遴选20人,可享受硕博人才同等配套支持。

  按需培育人才。桐乡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创新打造“技鑫学堂”模式,建设“厂中校”“校中厂”,加快培养链主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实现“学校建在产业园、课堂设在车间里”,构建“政企校”协同育人机制,有效破解技能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入选全省首批技能型社会建设专项激励。

  “技鑫学堂”模式逐步构建“政府建机制、企业定标准、院校优课程、人才获成长”的四维联动技能型社会生态体系。这种“产业链需求牵引+全周期生态支撑”的模式,正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领域催生裂变效应,预计未来3年新增2.5万名技能人才,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县域实践样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新质生产力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xzicn.com/news/kjcx/2794.html
上一篇浙江车企:破局的力量
下一篇 返回列表
力龙5

作者: 力龙5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51688011@qq.com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851688011@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8:00-22:30,节假日无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